feedback

意见

反馈

back-to-up

回到

顶部

朝阳群众请注意,你们已被全部剖析完毕!

宋壮壮

· 数据侠

数据侠宋壮壮   2018-11-26

“提起北京你的印象是什么?是何勇《钟鼓楼》歌里的一幕一幕,“我的家就在二环路的里边,这里的人们有着那么多的时间... ...”还是汪峰“车祸现场”般地嘶吼着“北京,北京”?其实除了音乐还有第二种了解老北京的方式——信息可视化。 帝都绘联合创始人、哈佛大学城市设计硕士宋壮壮,在11月15日的数据侠实验室线上活动中,分享了帝都绘信息可视化经验与心得,为大家介绍如何通过可视化了解一座城市,本文为其演讲实录。

大家好,我是帝都绘的联合创始人和主创设计师宋壮壮,今天要分享的内容是:

  • 帝都绘的缘起

  • 如何了解一座城市

  • 帝都绘信息可视化案列详解

  • 如何用信息可视化勾勒描绘一座城市

  • 帝都绘的初心与目的

帝都绘的缘起

帝都绘的创立主要是受到高中时期“北京城市地理”这一选修课的影响,当时这门课讲了许多北京城市发展、老城保护、老城发展改造等内容,给了我不少启蒙。上了大学之后,我们就策划了面向中学生的“我们聊建筑”课程,旨在通过课堂授课、工作坊、游览、竞赛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引导中学生初步了解自己身边的建筑和城市。

这个课程我们做了五年时间,有一定意义,但也发现一些问题:人力成本投入过大,传播效果不如预期。所以,想寻求一些其他形式,来让更多人了解建筑和城市。这就有了《京城绘1·人来车往》这本书和“帝都绘”这个公众号。

但无论何种形式,我们的初心都是希望做城市科普,让更多市民了解自己生活的城市。所以,我们的很多内容都是围绕“城市是如何运转的”这一核心问题。

如何了解一座城市

一般来说,普通市民对城市的体验、理解,是它的A面,但是真正支撑A面运转的,是它的B面。这部分普通大众难以看到,却是帝都绘想要展示的。

案例1:16号线是怎样炼成的

以地铁为例,你坐地铁时,一定也有过以下疑问:为什么北京地铁换乘站距离都那么长?为什么北京地铁车厢老那么挤?为什么北京地铁有京港地铁、北京地铁两家公司在运营?帝都绘也做了许多相关内容,来探讨这些问题。

2016年底,16号线开通的时候,我们和京港地铁公司一起合作,把16号线的完整建造过程绘制出来。由此,读者可以非常直观地感受到,一条新地铁线路,从奠基到建设再到开通,离不开多个部门的通力合作。

我们乐于把获得的信息和大家分享,也很高兴能在过程中学习、获得更多有关城市运转知识和原理。

案例2:北京路上的183根电线杆

除了地铁,路边的电线杆也是城市发展的记录者。以阜内大街为例,未改造前,短短600米街道遍布了183根功能不同、上级单位不同、留存状态也各不相同的电线杆。他们有的已经废弃,有的则是为了未来而预留。

2017年秋天,阜内大街完成改造,沿街的183根电线杆被减少到了55根,其中36根为综合杆,也被赋予了更多功能的灵活性。

从电线杆的改造我们就能管中窥豹地发现,参与一条街的建造、设计、管理所涉及到的工作单位、体系非常庞大。城市建造永远都不是会只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持续过程。

案例3:《北京组装说明》

关于城市科普的内容其实有很多,我们首先选择自己擅长的领域,其次是相对复杂且适合用图表来可视化表达的内容,就像这本探讨建筑结构的《北京组装说明书》。

北京有很多特殊建筑,譬如北京最高楼的中国尊、CCTV大裤衩儿、鸟巢等等。它们巨大、复杂,每当路过的时候,可能你也在疑惑它们是如何建造起来的。于是,帝都绘尝试用宜家家具说明书的方式,来解说这些造型奇特的建筑内部的理性秩序。

以鸟巢为例,它的建造顺序实则由内而外,内部体育场的部分完善后,再搭建外壳。尽管外壳能够遮风避雨,但顶部并没有设计一个可开启的屋顶,所以遮挡功能其实较为薄弱。我们因此也可以得出结论,鸟巢的“外壳”本质上只是一个外观、造型,与内部结构并不统一。

城市有趣的一面

刚才说城市科普相对偏理性,但帝都绘很大一部分的选题内容还是相对感性的,我们期望挖掘人们生活中习以为常被忽略的趣味。

案例1:北京二环的另外一种打开方式

“北京二环的另外一种打开方式”,就是一个有趣的选题。我们试图把大家熟悉的二环路,转化成一座“美术馆”,再去理解它。

我们实地调查了二环路沿线的近200件公共艺术品,并选取其中70余件,剖析、展现这些作品在题材、媒介和创作年代上的差异,希望大家再经过北京二环的时候,能看到一部鲜活的城市公共艺术史。

我们做的很多内容,不只是希望大家看完以后在手机上转发,更鼓励大家能用另外一种方式来体验一次北京。

案例2:各区名字哪里来

如果说帝都人民有什么特别引以为傲的,城市中独特的地名便是其一。“朝阳群众”、“海淀IT民工”,有些地域化的名字一听就不明觉厉。于是,我们为北京16个城区都制作了一幅小动画,来介绍他们名字由来、背景。由此发现历史与现实的关联,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件事。

譬如,顺义区,它的名字来自唐代时帝王和少数民族之间的一些契约。那么你在每次收寄快递,填写“顺义区”的时候,会不会有一种神圣感?这从侧面,也丰富了城市的体验。

案例3:南锣鼓巷气味地图

传统意义上,人们对城市的体验往往基于视觉和听觉。但其实,嗅觉与记忆也紧密相关。“南锣鼓巷气味地图”就是一个帝都绘用嗅觉来感受城市的全新体验。

我们邀请读者作为“气味实验员”一起收集资料,闻南锣鼓巷里的不同气味,找到它们的源头、边界,再依据强烈程度打分,最后绘制出这张气味地图。红色及暖色调代表食物气味,绿、蓝等冷色调代表非食物产生的气味,紫色代表一些恶性气味,譬如厕所、垃圾桶等。

最终你能在这张图里看到当时南锣鼓巷的一些问题:譬如,餐饮类业态占比过高(油炸食品的气味充斥整条街道)、而自然元素(如花草树木)完全缺失等。从嗅觉到视觉的转化,这个过程很有趣。

如何用信息可视化勾勒、描绘一座城市

帝都绘科普除了想为大家介绍一些不同的体验城市方式之外,还有一个更深层的目的——希望更清晰地描述北京,从而定义、解答“北京是一座怎样的城市”。于是,这就涉及到了“城市身份”的问题。

案例1:字如其城

人们常说字如其人、见字如面,街道两旁的文字,其实也能反映出一条街的形象乃至性格。帝都绘在北京选取了8条街道,分别提取了200米左右的范围文字、识别字体,再归纳对比,发现了非常明显的差异。

在这张图上,从左上、右上、左下、右下分别是:大栅栏、延寿街、798的一条街、簋街。可以看到,大栅栏的书法字体较多,且基本是行楷、新魏等字体。簋街字体的多样性较大,似乎每个商家都在试图用不同的字体来招揽顾客。而左下的延寿街和右上的798,虽然都使用了大量的黑体,但形成的结果却截然不同。

所以,大家也能发现,不同定位的街道,会选择不同的字体来修饰;不同字体的使用,也会决定一条街的不同性格,这就是建立起了字体跟城市街道风貌之间的联系,非常有趣。

案例2:生活在北京的100个人

关于城市的研究,除了物以外,就是人。尤其说到“城市身份”,“人”的因素就更重要。毕竟,一座城市里的人群多样性将决定这座城市的风情样貌。

那么,如果随机找到100个在北京生活的人,他们会是什么样?我们根据北京的官方统计年鉴,选取了不同的维度,然后把它制作成了可视化信息。你会非常直观地看到:每100个人中,有51个男人、49个女人;63个人有北京户口、37个人没有;还有会有7位残疾人,尽管你平时很少见到......

虽然百分比和“100个人”几乎无缝转换,但比起百分比,“100个人”的概念更直观,也更容易理解。而这“100个人”也相当于一个标尺。如果你在非早晚高峰,也不是特别早或晚的时候,坐地铁,和你在同一节车厢里的人差不多就是100个人,那你有没有想象或是了解过这100个在你身边的人是什么样子?

我们做帝都绘的目的之一,也是希望大家在了解城市的同时,也能够更了解身边的人。

案例3:谁是朝阳群众?

在做了“生活在北京的100个人”之后,帝都绘又做了更具体的“谁是朝阳群众?”。作为北京人口活跃的第一大区,我们希望用数据可视化的方式让读者对朝阳区有更全面的认识。

有意思的是,当我们把“朝阳群众”用统计数据来剖析后发现,许多结论与“刻板印象”大相径庭。譬如,在北京的城六区里,人均可支配收入,朝阳区仅排到了第五名,这个结果出乎很多人意料。而在地理范围上,朝阳区本身也可能比你想象得更大。

造成这样的差异性主要在于,生活在现代城市中的现代人,无论是朋友圈,还是日常生活中的交际圈,关注、接触的其实都是和自己相类似的一些人。譬如,我们提到北京,说的基本就是它市中心的一些地方,而当我们提到朝阳区,基本是它挨着东城区的区域,而非挨着大兴区、通州区或者顺义区的部分。

我们会因为这样的刻板印象思考,而忽略了很多和我们不同的人、事、物。通过科普这些多元的城市数据,我们也希望打破固有思维模式,给大家展示一个更完整的北京。

案例4:如何可以穿得像一名北京的高中生

关于身份认同,校服也是一个很好的元素。相信大家上学的时候,一定也和隔壁学校攀比过,谁的校服更好看,从而产生鄙视链,我们也会通过“校服”,产生非常强烈的身份认同。

为了做好这个内容,我们除了收集、绘制北京各个中学的校服模样,还做了一些分析,对比不同学校、地区间校服的特征,包括这些校服所使用的图案、配色等等,希望发现一些规律。

一个最有意思的结论是,我们发现西城区跟海淀区——这两个北京基础教育最强的区域,校服的风格完全不同。西城区喜欢使用一些肃穆的颜色,如黑、白、灰;海淀区则喜欢用更为丰富的色彩。这就非常直观地展现了两个区域的性格特征,西城区较沉稳,海淀区相对青春、活力。

再深入探究,你还会发现学习、生活在这两个区域内的人物性格、行事风格也极为不同。尽管一件校服,并不会直接导致产生如此大的差异性,但其中暗藏的城市基因,值得我们探究。

案例5:四中攻略

刚才提到高中,最后一个分享的项目就以中学结束。《四中攻略》是由帝都绘成员指导北京四中建筑社和《我们聊建筑》选修课的同学们绘制完成。项目初期,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重新观察自己的校园,再调研、测绘自己的校园生活。

应该说,无论是帝都绘,还是《我们聊建筑》的课程,最终的目的都是希望大家能够了解自己的城市、了解自己熟悉的空间。对中学生来说,他们最熟悉的就是自己的学校。我们希望借着这个带领学生重新发现、记录校园的机会,让他们对这个过程更有意识,也许未来还能将这套思路运用到更旷阔的空间中,无论是自己所在的城市、国家、世界,都会有一定的帮助、引导作用。

常常被问到,“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其实是基于一个信仰——或许就像侯仁之先生描述自己对北京的态度那样:知之愈深,爱之弥坚。所以,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这些作品、课程教学活动,让大家更加了解、喜爱自己的城市。

注:以上内容根据嘉宾在数据侠线上实验室的演讲实录整理。图片来自其现场PPT,已经本人审阅。文内每件作品案例,均可通过扫码或长按二维码阅读原文。

数据侠门派

本文数据侠宋壮壮,设计师,帝都绘联合创始人。毕业于哈佛大学和清华大学,曾就职于建筑设计与文物保护领域。宋壮壮和他的团队创作的图解、绘本、地图和富有特色的独立研究涵盖了城市的方方面面。他们希望通过信息设计探究并解释城市,从而让更多人认识并理解自己生活的地方。

加入数据侠

数据侠计划是由第一财经旗下DT财经发起的数据社群,包含数据侠专栏、数据侠实验室系列活动和数据侠联盟,旨在聚集大数据领域精英,共同挖掘数据价值。申请入群请添加微信公号dtcaijing003并备注“数据社群”,合作请联系datahero@dtcj.com。

分享这篇文章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