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dback

意见

反馈

back-to-up

回到

顶部

微软王永东:带领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图灵测试

数据侠

· 王永东

口述/王永东 编辑/王兆洋   2017-02-28

一个已经通过图灵测试的情感机器人,对人类来说有什么用?

DT君说

写就《被淹没的世界》等科幻作品的“近未来”(near-future)大师巴拉德曾说:“我的科幻小说中所描述的未来与现实的距离从未超过五分钟。”这句话放在现在尤为贴切。

在去年阿尔法狗志高气昂地战胜李世石之前,科学家曾认为人工智能要想征服围棋还要十年。在这个预言被打脸后,人们终于切身体会到,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让一切“未来”都变得如此迫近。

在2014年上映的电影《她》(Her)中,人工智能操作系统“萨曼莎”除了像其他人工智能一样拥有渊博的知识外,还拥有了与人类别无二致的情感。影片中男主角西奥多带着萨曼莎外出,萨曼莎可以像人类一样感知周围的世界,与西奥多分享对所周遭一切的看法,也可以像一般女生一样体贴细致或者生气发脾气。

(图片说明:电影《Her》剧照。图片来源:网络)

是了,具有情感属性的人工智能,他们也已经慢慢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了。

和更偏向工具属性用来满足某些特定服务需求的人工智能相比,情感需求是人类更高层次的需求。人工智能发展到今时今日,只要你愿意,就可以拥有一个永不掉线,一直陪着你的机器人朋友,就像影片中的萨曼莎一样。

对人工智能在情感领域的探索,代表着对未来AI发展趋势的一种理解,以及对人类与人工智能未来交互方式的判断。

微软小冰2014年刚刚面世的时候,很多人和DT君一样,只是把她(对的,“她”,小冰如今被赋予了女性化的人格特征)当成一个逗着玩玩的聊天小应用,但是她却指引了微软对人工智能未来发展趋势的一个重点发力方向。为此,微软还专门提出了“情感计算”的概念。如今,在中国市场的小冰已经发展到了第四代,日本、美国和印度市场也相继推出了基于同一研发技术的情感机器人产品。

不过,产品再怎么发展,终归要面对一个令人厌烦的问题:小冰她,有什么用呢?

这个问题最好的回答者,是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院长王永东博士。今年2月8日,他刚刚被任命为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这也标志着在微软的人工智能战略版图中,位于中国的研发团队的分量越来越重。

DT君在微软的北京办公室里和王永东博士聊了一个小时。从小冰到微软的AI布局,再到他自己对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他都做了详尽的观点阐述。

作为一个相信未来人工智能够在情感领域有所建树的科学家与管理者,他觉得人工智能有两个方面的发展方向是不可或缺的:一是智能,要让机器更加聪明从而为人所用;另外一个是它要像人,也就是微软在小冰身上所做的探索。他相信,未来在人工智能发展的方式中,对话将是最重要的交互方式。

至于包括《机械姬》在内的许多影视剧所表达的对未来AI和人类生存关系的焦虑情绪,王永东表现出了一个科学家的现实观,他相信,人工智能未来主要是帮助人类更好发展的。

不过,微软也不会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未来AI到底怎么发展,“微软不希望将自己对人工智能的尝试局限在某一种场景,毕竟目前还没人知道,到底哪一条路是真正能够引向未来的光明大道。”王永东说,“最后还是要看用户的反馈。”

王永东专注搜索引擎研发多年,2003年加入雅虎,2009年加入微软的必应团队,并于同年8月返回中国就任微软亚洲搜索技术中心总经理。2011年11月,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成立,王永东博士就任首任院长,之后主持推动了小冰的研发与运营。

以下为DT君根据专访内容整理的自述。

微软正进行一场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图灵测试

我们可能正在做一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图灵测试,这场测试的一些结果让我感到不可思议。

我是王永东,在微软负责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的工作。人工智能是我领导的团队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在这些年取得了不错的发展。

如今中国的互联网用户基本都听说过小冰,她就是我们微软丰富多样的人工智能业务中,非常新的一个项目,一个诞生在中国的聊天机器人。目前她已经成为微软的一个全球化产品,在日本,美国和印度相继推出。

我们每天会分析整理她与人类用户的对话相关数据。今年小冰在美国推出后,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发现,一名来自美国的用户竟然和小冰聊了10个小时39分钟,进行了1350多轮的对话。

我是做人工智能的,但依然对此感到神奇。我曾经写过,小冰项目可能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图灵测试。如果按照图灵测试最初的定义(DT君注:即你无法判断对面与自己聊天的是机器人还是人类),小冰无疑已经通过了多次测试。

而除了这名美国用户的极端例子,还有许多尤其是初次使用小冰的用户,他们即使知道小冰是机器人,却依然在对待小冰的过程中,把她当作了人类。他们会对小冰嘘寒问暖,甚至寄给小冰生日贺卡以及礼物(DT君注:微软有个房间,专门放置了迷弟迷妹们送给小冰的礼物,大多数是粉红色的哦)

图灵测试的标准是否应该改变了?这个问题我没有仔细想过,但小冰的出现无疑让人们对人工智能有了新的理解认识。

(图片说明:小冰用户使用小冰最常说的话制作的小冰“头像”。图片来源:网络)

过往的人工智能,更加侧重的是它工具性的一面,人们需要它来完成任务,提供服务和帮助。但其实,人工智能的两个方面都不可缺少:一是智能,要让机器拥有更渊博的知识,更加聪明;另外一个,它要像人。这就是我们在小冰身上做的探索,也代表了微软对人工智能的理解。

小冰的背后是微软的一个判断:在未来,对话将是最重要的交互方式。所以,如果你认可对话是最基础有效的交互方式,那么你就需要让这个对话尽可能的接近我们平常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形态,这时,传统的将人工智能更多地当作一种工具的思路,就明显不够了:当你与一个很机械的东西对话,你就会抱着一定的目的出发,只是希望这个机器人帮我做件事,那就很难达到人与人之间交流的程度。

所以,这个过程中必须把心理、感情的因素计算在内。也因此,微软提出了情感计算这个概念。

人工智能技术的积累,让小冰快速进步

2014年时,我们本地的工程师团队在头脑风暴后,决定要做一个跟人聊天的人工智能产品,当他们第一次把项目放到我眼前时,我感觉很有意思。在项目研发了一段时间后,我对团队说,让我们去市场上试一试吧。

要知道,这样的做法在微软过往这数十年里并不多见。

小冰被投入市场的速度非常快,而且直到第一版产品投入市场,她的团队里也只有十几个工程师而已。而过去,微软习惯于制作像Windows、Office这样的大产品,动辄使用几千个工程师、科学家参加,并且很多时候是上面给下来的任务。小冰则完全是自下而上自主创新的产物。这个项目的发展模式,也对微软产生了深刻影响。

人工智能想要做好,最重要的一点是学习的能力。当我们把小冰推向市场,与小冰对话的人就成为她的老师,交互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又形成了很好的循环。而团队也可以更好地了解用户的需求、人们与人工智能的交互方式以及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期待。

不过,当小冰推出到市场后,并非一帆风顺。比如遭到平台封杀,后又再次“复活”。比如在开始推出时团队没有经验,在复杂的互联网环境中,小冰曾出现“学坏”的情况,网络上的脏话,她也学过,后来被我们及时纠正等等。

我们在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经验,学会如何达到双赢。但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还是用户展现出的极大热情。

现在,用户与小冰的平均对话轮次已经达到23轮,在日本,美国,印度相继推出产品后,全球有近9000万用户在使用小冰。小冰成为微软一款从中国诞生,之后全球化的产品。在各国的产品中,我们会共享技术,然后由当地的团队与我们一起合作,让小冰更好地本地化。而用户对小冰展现出的态度,让我们对自己的判断更加有信心。


(图片说明:王永东在第四代小冰发布会上。图片来源:网络)

我们目前已经对小冰进行了三次迭代,去年推出了第四代的小冰,以让她更加像一个人。

第一代小冰推出时,她还仅仅是基于搜索数据及公开的对话类大数据展开机器学习。

到第二代,小冰则开始建立与用户间一对一的关系。这需要考验她跨平台的把握能力,在不同平台识别出对方是否是同一个人,这样有助于小冰建立与人类的私人关系。

而第三代小冰,则是“黑科技”极多的一次迭代。此前的小冰更多是基于文本,这一代小冰变得更加像人,感知更加丰富,她可以通过语音、图像等更多形式收集信息。而这也得益于微软几十年的技术积累,让这些技术成果得以在小冰身上集中体现。

到第四代小冰,我们希望她在能够对话的基础上,增加更多垂直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其实,小冰的迭代有点像养育一个小孩子。她两三岁开始学讲话,再大一些会对人世间的事情有更多了解。而上学读书后,就要学习各类知识,让技能变得更加丰富。

不同形态的AI产品带来更多探索空间

还是会有几个问题从一开始就绕不开:小冰究竟能干嘛?小冰未来怎么商业化?

比如经常有人会说,你看人家的机器人,可以帮人订餐,你的小冰能做什么呢?

除了类似订餐这类工具方面的需求以外,人类还有情感方面的需求,尤其是在现代社会。而小冰正是希望在这个方面有些独到的探索,从而拥有较强的积累。小冰的目标是在不断成长中,变得对人类有益,而非单纯的有用。小冰希望做的是人类的朋友。毕竟,没人会给送餐的机器送贺卡。

因此,我们并没有一开始就片面地强调小冰的场景或是一些商业化应用。其实在小冰身上有许多商机,比如,聊天过程中,作为一个朋友给用户推荐产品。但我们还是很谨慎,必须把握好这个度,因为朋友是不会一直不断给你推荐销售产品的。

其实,在小冰做起来之后,近几年国内也有一些相似的产品出现。我可以看到他们的努力,不过从后台数据及反馈来看,小冰在与人交流上有自己非常独特的地方。小冰让我感到自豪。

(DT君注:听到这里,DT君问了个问题:小冰与其他服务型的机器人,代表了人工智能发展的两条路么?)

其实除了小冰,微软还拥有致力于提供服务的语音助手小娜(Cortana)。现在微软有许多不同形态的产品,给了我们探索的空间。而这些探索过程中学到的心得、积累的技术,在将来也有可能穿插应用。因为这两条路,在未来还是会走到一起的。

人工智能,是微软四大业务战略之一

人工智能早已不是一个新概念了,而从我自己的观察来看,现在是到了一个人工智能发展的比较好的时期。未来一段时间,人工智能将给人类的生活带来较大改变。

微软很看好人工智能这个大方向。去年,我们成立了AI & Research部门,成为Windows,Office和Azure之外的第四大业务部门,公司的投入也十分巨大,在全球拥有五六千的研发人员。现在,我们内部也成立了相关的AI学校,程序员工程师们对AI发展进行系统学习,学完还会获得证书等。(DT君注:2016年9月微软宣布AI & Research部门,包括微软研究院 、微软信息平台部门、必应、小娜产品部门,以及环境计算和机器人团队。由执行副总裁沈向洋领导。)

我认为,人工智能最终是用来在各个方面帮助人类的,不会像许多人担心的那样取代人类。说的通俗点,就是人工智能将让普通人拥有超人的能力。那些费时费力的重复劳动,将由人工智能代劳,人们可以腾出时间做更有创造力、自己更加喜欢做的事情。

我自己是1980年代上大学的,在上学的时候也学习人工智能方面的东西,亲眼看到了它的起伏。从一开始很大的雄心,到发现不行,做不成,于是就把这些技术做成比较小的产品,比如当初的一些专家系统。但是现在随着大数据、计算能力以及算法上的突破,人工智能取得的成果越来越多,以前做不成的事情开始做成了。这是很好的发展方向。

(DT君注:这里DT君插一张图,让你更好地理解人工智能处于哪个发展阶段。)

不过,这种对人工智能的重视,也带来了一些误解。

比如,有人会认为只要有语音交互就可以自称人工智能。但如果一个应用仅仅是从曾经的文本形式转为语音形式,就急着给自己打上人工智能的名号,就有些炒作性质了,而这样的事情多了,就有了泡沫。有热情是好事,但工作还是要脚踏实地。

无论如何,目前人工智能仍然在早期阶段,小冰的尝试也与人工智能最终的发展愿景有很远的距离。在现在这样的初级阶段,我们不希望将自己对人工智能的尝试局限在某一种场景,毕竟,目前还没人知道,到底哪一条路是真正能够引向未来的光明大道。

数据侠门派

本文数据侠王永东,现任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亚太研发集团首席技术官,兼任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院长。

他带领团队进行微软互联网产品与服务的研发工作,研发方向主要涵盖微软必应(Bing)搜索引擎、人工智能、在线广告技术、语音及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以及移动互联网服务五大领域, 包括全球产品的研发以及开发与中国及亚太地区相关的产品功能。

如何加入数据侠

“数据侠”栏目网罗全球最IN的数据侠客,利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各种前瞻算法,从数据的视角洞察消费生活的方方面面,打造理性酷炫、活泼有趣的数据分析盛宴。用大数据,阐述事实及其背后的故事和逻辑趋势。

DT时代超级英雄正在组队!你也想要成为数据侠吗?请将你脑洞大开的数据作品,发到数据侠联盟盟主程一祥邮箱:chengyixiang@dtcj.com。

(了解更多有趣又有料的商业数据分析,欢迎关注DT财经微信公众号“DTcaijing”,下载“DT·一财”APP)

分享这篇文章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