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dback

意见

反馈

back-to-up

回到

顶部

互联网让城市变无趣了吗?

地铁1公里

文 | 赵玮雯   2017-11-10

科幻电影是过去的人看未来,而这帮城规界大咖们在胡同里讨论着的城市发展可能性,终归也会成为未来的过去。

关于未来城市的第一个想象,从共享单车开始

《机械姬》、《黑客帝国》、《别让我走》、《银翼杀手》系列……茅明睿在11月5日下午的第一期未来城市沙龙上,一口气拿出了他的各种科幻电影和未来科技相关的存货。这位城规界的网红、城市象限创始人突然变身科幻达人的原因是,在这场“未来城市沙龙”上,大家都在讨论“技术革命将如何深度影响城市空间与日常生活”,而他想从过去科幻电影中的“未来”找到些灵感。

在北京史家胡同博物馆里,11位国家发改委、中科院、规划院、顶级高校以及大型互联网公司的城市相关的研究者和从业者们把他们在城市变革的切身体会都放进了对未来城市的想象里,告诉我们:其实变化已经在城市里轰轰烈烈地发生。

(图片说明:城市象限CEO茅明睿在未来城市沙龙上分享观点;摄影:程一祥)

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城市大数据专业委员会、DT财经、北京城市实验室联合主办的未来城市沙龙系列刚刚开始第一期,其中一个主要话题是“互联网对城市是否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听完茅明睿的科幻电影分析,DT财经主编王小乔也十分赞同“在过去的很多科幻作品中,关于未来城市的第一个想象就是距离的拉近。”

大约从2016年下半年起,共享单车就像个城市功能的最新补丁包一样,在急速改变着城市的形态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经历井喷期后,这样的改变开始留下长期的印记。

“在共享单车出现之前,大家考虑地铁站所能辐射到的周边区域时,有一个步行系数的范围,一般都是十分钟(路程)。也就是说,十分钟是一个特别理想的从地铁站出站到一个地方的步行时间,距离大约500米。”王小乔说。

在DT财经即将发布的《上海城市大数据活跃报告》中,ofo小黄车的数据证实,热爱骑行代替步行的城市居民们已经改变了地铁接驳的范围。有了共享单车,核心生活圈从地铁站周边500米被扩大到了1000米左右。

(图片说明:DT财经主编王小乔(左)与百度地图智慧交通总经理严孙荣(右)在未来城市沙龙上分享观点;摄影:程一祥)

共享单车这个热气腾腾的城市要素也成功引起了百度地图的注意。百度地图智慧交通总经理严孙荣在沙龙上提到了他们几个月前发布的《2017年第二季度中国城市研究报告》。结合另一家共享单车巨头——摩拜的出行数据,“我们发现深圳这样的城市,共享单车对于公交盲区的覆盖可以达到99.34%。”扩大到北上广深四个城市,90%以上的公交站点盲区被骑行的出行方式所覆盖。

(注:百度地图将常住人口周边500米没有公交、地铁站点的区域定义为公交盲区。)

互联网加速城市极化,到底是好是坏?

互联网和黑科技在加速社会运转和便利人们交流的同时,也在极化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

“如果我现在有一百万,我要在北京二环里开一个重庆火锅,设想20年前我要把这个火锅开成功,和现在我要把这个火锅开成功,哪一个更容易?”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特别研究员兼现场主持人龙瀛举了个例子。

他认为,由互联网公司和算法操控的这个时代,一个人很难再随机访问一个品牌或空间。大多数的访问是源于推荐算法,就像使用了导航之后,人们都开始走相同且最近的路线,而丢失了探索小街小巷的机会。

“说得极端一点,如果有一天百度和高德改变了他们的导航算法,那么很可能就会改变整个城市的交通流量。”他说。

(图片说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特别研究员龙瀛(左)及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大数据所所长姜鹏(右)在未来城市沙龙上分享观点;摄影:程一祥)

对于互联网所造成的层层影响,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大数据所所长姜鹏也有些担忧。“互联网技术对于人的新的束缚,会不会使得我们未来的城市管理变得越来越困难?”他说。“我个人认为,互联网正在创造一种新的集权,我们在依赖互联网的同时,也会在未来成为互联网的螺丝钉。”

他们都在担心,互联网会不会让城市越来越无趣?

不过,在互联网的社会极化问题上,茅明睿提出了另一种思考方式。

他也认同互联网在加剧社会极化,比如十年前在淘宝上开家店很容易存活下来,但如今,由于流量被几个大卖家分走了,一个新入场的小卖家便很难存活。

“但是在实体世界,这个现象是相反的。”在他看来,实体空间并不会出现互联网中如此明显的极化现象,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互联网的容量是无限的,开一万家店和一千万家店的成本不会出现本质差异。

但当我们来到现实世界,实体空间的有限性完全改变了战局。

“因为过去我们更依赖交通流来实现开店,但是互联网,尤其是大众点评,在一些不知名的地方,在线上形成导流,让我们更能找到碎片化的空间,”他说。“实体空间一个地址周边的店是有限的。当我们去检索一个地方有什么餐馆和小店的时候,总是在一个具体的空间半径里去找。它不可能去容纳一千万个店,让我无从找起。”在这样的情境下,互联网成为了寻找小店的帮手,也给了小街小巷里的店铺更多被发现的可能性。

未来你会不会把自己的感知全部外包?先别急着说不

说完互联网已经对城市产生的影响,再来聊聊未来的城市大概会怎样。

茅明睿打了个比方,过去路上丢了个井盖,一个星期都可以不去管它。而到了现在,我们甚至不能容忍路面上一个井盖丢了一天,“因为有很多人是闭着眼睛走路的。”

他所描述的,其实是一个每个人都把感知世界的权利外包出去的社会,这也就是我们每天所处的真实世界。走路时戴着耳机,坐地铁时看着手机,由于极度信任外部世界,我们把视觉和听觉的感知权利外包出去了。“外包给了谁?政府。”

被外包了各项权利的政府不得不强化对于社会的监测和感知能力。“我们强行希望社会成为高感知社会,而让渡了自己的很多权利。”他说。

至于一个极端外包感官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他找来了一位长居伦敦的日本艺术家松田 K(Keiichi Matsuda)的“虚构设计”(design fiction)系列概念电影其中最新的一部——《Hyper Reality(超真实)》

在这部充满脑洞却又全在情理之中的影片里,主人公身处信息过载的增强现实(AR)科技中,在公交车上,她能玩上好几局小游戏,顺便和虚拟屏幕中的朋友吐槽贫穷生活,还能实时切换各种语言。

无论在路上还是超市里,她眼前都布满促销广告和城市观光介绍等虚拟信息。这一切听起来都很酷炫,但当正在购物的主人公向虚拟界面上的工作人员咨询问题时,系统突然重启,原本色彩饱和的明丽画面消失了几秒,只留下了一个真实得有点无聊的超市,旁边婴儿的哭声也马上变得清晰刺耳起来。

(图片说明:《Hyper Reality(超真实)》中有增强现实的画面(左)和没有增强现实的真实世界画面(右);图片来源:《Hyper Reality(超真实)》影片)

这还不是最糟的。

走在路上的主人公突然被一个没有信息认证的黑户抢劫,还扎伤了手。但讽刺的是,把感知能力全部外包的她感觉不到疼痛,甚至都看不到黑户的真实样貌,她只能看见左手上出现的“检测到伤口”提示标志和从伤口流出的血。如果要像正常人一样看清抢劫者的样子并呼救,她的第一步恐怕是,关闭AR系统,把感知能力还给自己。

当然这个视频里呈现的内容有些极端,茅明睿说,他并不认为未来人们会选择这种信息过载的模式,因为每个人都希望更傻瓜更简单。但这部影片的意义在于告诉我们, 如果未来的技术选择如此走向,在信息过载的情况下,如今大家争相吹捧的AR技术可能会对我们造成什么影响。

一群城市规划和互联网公司专家为什么要坐在老北京胡同的一个博物馆里,讨论这些看似天马行空的问题?

龙瀛说,前三次工业革命,我们都是在历史书上才能看到它们如何促成了人类进步、改变城市的空间组织,而现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发生,而且远远未到尾声。身处其中,如何能不掺和一下。

“100年后,我们的后代可能会像读历史书一样回顾,说当时这帮人还在城市规划里讨论职住平衡,(他们可能会说)职住平衡还是个问题吗?”他说。

不过这样的惊叹,就还是留给未来的那些人吧。


(DT君特别感谢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史家胡同博物馆对本次活动的大力支持!)

(了解更多有趣又有料的商业数据分析,欢迎关注DT财经微信公众号“DTcaijing”,下载“DT·一财”APP)

分享这篇文章到